第一页 | 女人啊,你们的名字叫奖品 |
第二页 | 被漠视的花瓶 |
第三页 | 全球造神运动 |
第四页 | 只要大腿和胸部 |
游戏中角色的演变也如达尔文所言,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在“游戏”的概念还停留在字面意思上的1958年,美国的一位物理学家威利·海金博塞姆为了博取前来参观他实验室的农场主们的好感,制作了一款简陋的名为《pong》(乒乓)的小游戏,尽管这只是一款一个白点在两条平行的白线中间跳来跳去的小型演示,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个还尚未被命名的玩意着实新鲜——这便是电子游戏最初的伊甸园,在往后数十年的岁月里,这颗白点被复制和组合,如同细胞一样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丛林中不断进化,最终变成了我们睁眼可视,倾耳能听,甚至触手可及的“人”。
在这里首先需要提出来的是,本文所指的女性角色是存在客观形态并且拥有足够雌性特点的游戏人物,战棋游戏里一个穿盔甲的女骑兵并不能算是一个角色,而D&D里一个臆想中的“红色瞳孔女巫师”则不存在实体。所以我们说那是一个女性角色,基本前提是它存在,并且拥有足够的身份属性。
女人啊,你们的名字叫奖品
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玩家来说,第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女性游戏角色是《超级玛丽》里面的碧奇公主——那个在打败库巴后过来拥抱马里奥的像素小人,她让玩家第一次意识到了游戏世界里不光只有主角和怪物。虽然我们在Wii上才有得知这位公主的真正容貌,但作为通关证明,碧奇公主的女性魅力展露无遗——在8bit年代,绝大多数女性角色存在的意义跟碧奇公主一样,就是发放给历经千辛万苦通关的玩家的奖品。
她们天生弱势,她们楚楚可怜,虽然贵为公主却毫无战斗力,如果不是主角发扬风格,估计她们这一辈子都得被魔王蹂躏。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男权主义的体现——毕竟电子游戏最初的开发者和受众都只有男性玩家。虽然80年代的世界各地的女权运动搞得风生水起,但电子游戏那时只是男人的浪漫,要把拯救世界的重任交给一个女人,《魂斗罗》里的两位基友听说后恐怕会吐血而亡。而如果当初如果是碧奇公主打败库巴救了马里奥兄弟,《超级玛丽》或许也难以成为全世界销量第一的游戏,因为这个剧情逻辑在当时看起来荒谬无比。
20多年以前,这个造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像素小人,就是你千辛万苦拯救的公主
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科技飞速发展,电视普及,以及游戏主机和Apple2、IBMpc的出现,让游戏开始类型化并且形成风潮。这其中RPG的兴起无疑给了游戏中的女性带来了新的舞台,在FC上憋屈了许久的公主们似乎迎来了改变自身形象和命运的机会。